在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到來之際,多位專家呼吁,推動更多公眾關注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扭轉全球范圍內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
“在我們衣食住行里,一天都離不開生物多樣性”,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所原首席專家張風春日前在中國環境記協等主辦的第十七期環境茶座活動上表示,生物多樣性為什么重要?因為它能給人類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可以說,沒有生物多樣性就沒有人類。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倫敦動物學會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年版,1970年至2016年間,全球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數量平均下降了68%。
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海洋項目專家楊松穎說,對于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并不是發展經濟就要犧牲大自然,而大自然本身就是提供人類社會繁榮的基礎。地球生命力指數從1970年到現在一路下降,而且在全球不同的區域都呈下降趨勢。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于2021年10月在中國昆明舉行。COP15將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明確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國際社會對此高度關注并給予厚望,將COP15視為解決日益嚴峻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關鍵歷史性節點。
楊松穎說,2021年將舉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在這樣一個關鍵年份,希望大家一起行動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如果以2020年為基線,到2030年能夠實現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凈零損失,然后慢慢提升生物多樣性,我們就可以更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并且修復大自然。
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項目經理彭奎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政府起到決定性作用,同時環保社會組織和地方社區也要采取實際行動,努力改變身邊乃至更大范圍的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完)